咬文嚼字读中国古典诗歌
发布人:阜阳三中管理员 发布日期:2014-01-15 09:28:00 浏览量:1726
[摘要] 中国古典诗歌积淀着深沉丰厚的中华文化。诗歌鉴赏,作为每年高考试题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历来吸引人们的眼球。对于中国古典
诗歌的分析和鉴赏方法多样,但大多都是对诗歌的抽象化感悟式分析,对于高中学生而言,无论鉴赏方法如何花样翻新,他们还是无从把握
如何欣赏古典诗歌。本文试图从语言的基本层面——词性角度浅析中国古典诗歌。名词和形容词是古典诗歌中尤其是情景交融类诗歌运用比
较多的词语,动词和副词等其他词语则连缀起这些词语而且还通常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揭示诗歌主题。
[关键词] 语言 词性 固定词语 组合关系 语法关系
中国古典诗词积淀着深沉丰厚的中华文化,是远去的古人们留给我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它们穿越时空迷雾,以其铿锵的韵律、深邃的意蕴
向生活于当下的我们源源不断地输送着美感和启悟,滋润着我们略显文化浅薄的艺术人生。同时,中国古典诗歌又从人际交往、民族心理、社
会人生以及政治、思想、文学、教育等方面对中华文化产生影响。直到今天,古代诗歌仍然影响着我们的文化生活,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
正因为此,诗歌鉴赏以不同的形式走上了语文高考之路。
诗歌鉴赏,作为每年高考试题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历来吸引人们的眼球。中国古典诗歌中准确的炼字、妙用的技巧、经典的意象、丰富
的情感,展示了我国古典文化的风采。而每年的诗歌鉴赏题,概括起来讲,考试的重点在三个方面:一是对诗歌思想内容的理解与评价,二
是对诗歌语言的赏析,三是对诗歌表达技巧的考查。综合起来可见,语言应是阅读欣赏评价古典诗歌的关键。因为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
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家的观点态度都要通过语言这个载体表现出来。语言本身是一个非常宽泛和抽象的概念,具体到创作和阅读,语言最基
本的层面应是词汇以及词语相互组合法则(语法)。因此,如果今人在欣赏古典诗歌时以现代汉语知识——词汇为突破口和切入点,则不失为
一种具体而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法。
语文必修五所选的《谈中国诗》中钱钟书先生在介绍中国诗歌特点时,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比了西洋的中篇诗,中国长诗也只是声韵里
面的轻鸢掠影。”“不过,简短的诗歌也可以有悠远的意味,收缩并不妨碍延长。中国诗人就是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无垠””。中国古典诗歌一
般篇幅比较短小,其抒发的情感却要复杂而含蓄得多。中国诗人为解决这一创作上的矛盾,在写作中就大量地运用意象。因此,分析意象一直
都被认为是欣赏古典诗歌一件法宝。从现代汉语知识看,意象大多都是由名词来承担。因此,抓名词,就能明意象,抓名词,就能悟情感。如
“月”之思乡、“柳”之送别、“酒”之解愁、“梧桐”之伤感、“东篱”之隐逸、“杜鹃”之凄凉等等。部分名词已经演变成一种典型意象甚至成为了一种
文化符号,使读者读之情感指向较为清楚,学生只需积累即可。
但对于大部分一般性的名词及一般化的意象,情感指向却不太明朗,古典诗歌又是如何解决这一矛盾的呢?由诗歌可知,诗人们通常是在这
些普通名词前或后加上形容词予以修饰限制活或补充,使这些名词沾染上诗人们的个人主观化色彩,进而使作家情感态度更加清楚,这也正是
王国维所谓“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因为诗歌的感情色彩主要是以语言对标签的运用来实现表达的。例如,形容词不仅可以从形、声、
色、光等方面点出名词形象的特点,还能传达出作家情感。因此,古典诗歌中,名词和形容词是承担抒情任务最多的词性,并且二者常常组
合联用。
例: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天净沙·秋思》[元]· 马致远)
名词“藤”“树”“鸦”“桥”“ 流水”“人家”“道”“风”“马” “夕阳”“断肠人”“天涯”等名词可视为诗歌意象,但这些名词并没有形成典型意象,情感是分散的、
不确定的,也是不强烈的。因而,反映出来的意蕴也是不深刻的。但是形容词“枯”“ 老”“ 昏”“小”“ 古”“独”“ 瘦”的出现则使原本毫无生气的景,
孤立存在的点,发生了“异变”,组成了一幅颇具深意的“羁旅荒郊图”:藤树老枯,乌鸦思归,马已疲瘦,人已倦极。诗人把十余种平淡无奇的
客观景物,巧妙地连缀起来,通过枯、老、昏、古、西,瘦六个形容词,将诗人的无限愁思自然地寓于图景中。此外,“断肠人”在“天涯”是点
睛之笔,两个关键性名词的参与进来,使得这时在深秋村野图的画面上,出现了一位漂泊天涯的游子,在残阳夕照的荒凉古道上,牵着一匹
瘦马,迎着凄苦的秋风,信步漫游,愁肠绞断,却不知自己的归宿在何方,透露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凉情怀,恰当地表现了主题,完美地表
现了漂泊天涯的旅人的愁思。
再比如另外一例: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四首》之一)
在诗中很容易找出名词“黄鹂”“ 翠柳”“白鹭”“ 青天”“ 千秋雪” “万里船”等为意象,由于有部分名词已经成为典型意象,如黄鹂、翠柳显出活泼的
气氛,而白鹭、青天则给人以平静、安适的感觉,因此很容易分析出它们本身所涵盖的情感。但其他名词如“雪”“船”等则情感指向不甚明朗,
因此在诗歌中不甚容易理解,甚至会造成赏析诗歌的障碍。但是诗人巧妙性地加上修饰性“千秋”“ 万里”等词之后,使诗人身在草堂,思接千
载,视通万里,胸襟何等开阔的诗境则跃然纸上。综看这首绝句,几乎全部是由名词和修饰这些名词的形容词或名词组成。因此,仔细研究它
们的词性对把握情感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