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德育规划>>德育规划2

让学生站立起来 让教师成长起来 让学校发展起来

作者:阜阳三中管理员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778   更新时间:2014-01-11


2006年安徽省开始高中新课程改革,我校被评为“高中课程改革的样板校”起,我们就积极投身于课程改革的洪流中。特别是2007年下半年,刁卫华校长调到阜阳三中后,就提出“构建机制、真抓实干”的八字方针,在刁校长的带领下,我校开始了全面、深入的教育教学改革,进入改革的新时期。

在课堂教学改革中,刁校长提出了“以不断提高升学率为准绳,向课堂教学要质量、向素质教育要质量、向教学研究要质量、向音体美要质量、向管理要质量”的改革原则。本着这一原则,我们走过了四年的课堂教学改革之路,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总结。

教学改革的过程与内容

我们的改革,四年的艰辛之路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711月到2008年底):学习、讨论阶段,形成符合我校校情的教学思想和观念

“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是改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刁校长带领全校教职工分批轮流考察全国各地名校,如河北的衡水中学、江苏的洋思中学和栟茶中学、山东的杜郎口中学等。从他们那里取回了“真经”,如衡水中学的“三转”:变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变学生被动听课为主动参与,变单纯知识传授为知能并重;“五让”:在教学中,要让学生自己观察,让学生自己思考,让学生自己表述,让学生自己动手,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五让理论”明确指出,要把长期以来形成的“学生服从教师、‘学’服从‘教’的观念变”为“教师的‘教’要服从学生的‘学’”。再比如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自主学习”理论,栟茶中学的“平民教育”理念和“常规做到极致”的精细管理思想,洋思中学的“先讲后教,当堂练习”理论。我们的学习外校经验的同时,还倡导教师阅读、学习教学改革理论,学校为老师们统一购买了《课堂教学设计》。

通过考察,学习了成功经验,通过阅读,提高了教师们的理论水平。然后结合我校的教学实际与现状,在全体教职工中开展了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大讨论活动的开展,改变了教师的思想观念和教学理念,最后将教职工的思想统一到了一下几个方面。

1.由于生源状况,我校处于夹缝中求生存的阶段。只有挑战极限,不断提高高考升学率和名牌大学的数量,才走出低谷,能赢得家长和学生的信任。

   2.学校的中心在“教学”,教学的中心在“课堂”,课堂的中心是学生,但关键是教师。我校教师必须要改变课堂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中心。做到“先干不争论,实干不空论,成绩作结论”;达到“教得有效、学得轻松、考得满意”的效果。

3.素质教育不是简单的“加法”和“减法”,素质教育不是减少学生学习的时间,而是减少教师的课堂教学时间,增加学生的有效甚或高效学习时间,即把时间还给学生、课堂还给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热爱学习的习惯和追求真理和智慧的精神。学校应该要做到“能育人、会育人、育好人”。

但是在这一阶段,由于教师的思维惯性和爬坡阶段提高升学率的压力,我校课堂教学实际上还是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没有太大改变,不过师生的热情得到极大鼓舞,加上全体师生的苦干,效果也十分明显,09年的高考应届本科升学率达55.3%,居阜阳市第四位。当然我们深知这样下去就会出现“马太效应”——好的愈好,坏的愈坏,多的愈多,少的愈少,所以接下来要制定一系列制度和措施来推动教学改革,规范每一位教师的教学行为,把理论成果真正落实到教学实际中去。

第二阶段(2009年初到2010年底):教学改革措施和制度的制定、修改、落实阶段,将常规做细,做到极致,形成符合我校实际的教学管理和教学制度体系。

1.教研组、备课组活动职能分开。教研组活动侧重于学术探讨、课题研究、以及学科建设(包括学科资源、青年教师培养等);备课组则重于课堂“实战”,一周在规定的时间内实行集体备课,并将集体备课落到实处。学校对教研组、备课组活动进行两次考勤,缺席者要全校通报。活动前要落实内容和主讲人,主讲人要交手写的讲稿。这样就做到了用集体智慧打造每一节课,解决每一个问题,研讨每一张试卷。

2.全校听课制度。根据不同职称,规定好每周每位老师的听课节数,使用学校专用的听课记录活页,并由被听课者签字和所听班级班长签字后投到指定收件箱,由教科部每周统计,并在学校例会上公布后张贴于校园。听课分为学校值周领导听课、管理教学的领导班子听课、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听课、教师听课几个层次。现在听课已经成为我校教师的一种习惯。

3.学校公开课有序安排。公开课分为名师的示范课、骨干教师的研讨交流课和年轻教师的汇报提升课。每个教研组在开学之初,制定好公开课计划,交教科部统一安排,开课者要有开课报告、教学设计并进行深入研讨评课。

4.以科研促教学。开展全校性的课题研究,督促撰写教研论文,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教师的教学比赛。“研而不教则愚,教而不研则钝。”我校要求人人有课题,且课题要围绕课堂教学展开,即进行微型课题研究,从教研组活动的时间中抽出一定时间进行课题研究,一个月一次课题研讨会。要求每位老师每学期至少要撰写一篇教学教研论文参与各级论文评选,积极参与各类竞赛,对获奖者,学校给予奖励,每年我校的教科研奖励经费高达20万。

5.严格常规教学检查,并进行教学抽查和教师考评。常规教学检查内容包括教学设计、教学反思、作业批改的数量、质量和课堂教学状况等,尤其是对作业量过少或过多的学科老师要进行通报批评。在常规检查的同时,为防止出现在检查前集中时间补教学设计和作业批改数的现象,还实行不定期的抽查,将抽查的结果公布。同时在期中和期末考试时要由学生对各科教师进行打分考评,帮助教师及时查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6.举行校际联合教学教研活动。孤芳自赏必成井底之蛙,学校的日常教学效果必须要有伙伴学校一起进行比较,这是一种开放的办学思路。刁校长来到我校后,先是和城区示范中学联合命题考试,后是与太和一中联合,再后来领导组织了皖北四校联合体,开展校际交流和教研活动。2010年在市政府和市教育局领导的统一策划下,我校与省城名校合肥八中结对,并积极将这一活动落到实处,两校教师定期往来开展联合教研和“同课异构”活动,两校学生也开展联合实践活动。

7.把自习还给学生。学校规定每班每天上课不得超过6节,其余时间一律安排自习。年级部、班主任的重要任务是管理好学生的自习课,把学生的“学”管起来,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8.组建学生社团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必将最终提高升学率,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我们由团委牵头,年级部参与,组建了学生社团。让学生在轻松的社团活动中有效锻炼,健康成长。

在这一阶段,通过多方努力,教学改革初见成效,2010年高考成绩喜人,高考本科升学率提升到71%比上一年增长16个点;一本人数大幅增加,达436人;很多优秀学子考入名校,张肖羊被清华录取,常雅玲被北大录取,打破了三中17年没有北大、清华的局面。

但是,在与合肥八中结对过程中,我们发现我校在课堂教学方面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与合肥八中的课堂教学有着很大差距。我们的教学形式仿佛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有的教师机械地模仿,还没有能够真正掌握“以学生学为主”的教学模式的“魂”。刁校长深刻认识问题的严重性,旗帜鲜明地提出要“打造阜阳三中的高效课堂”。

第三阶段(2011年初至今):主题是打造“阜阳三中的高效课堂”

我校于2010年底筹划,2011年初开始学习金太阳“导学案”教学模式。请金太阳公司派人来我校对教师进行培训,并在高一(现在的高二)年级有选择的实施,选取6门学科进行试验。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使我们认识到,编写导学案,虽有一定的效果,但教师的工作量太大,影响备课,而学生的任务更重,作业量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更重要的是课堂教学模式单一化,不完全符合我校的教学实际。在反思中,我校得出如下结论。

1.高效课堂一定要符合我校实际情况,反对模式化。课堂教学应该是多姿多彩的,教无定法。

2.高效课堂一定是问题教学、分层设计,诱思学生兴趣,激发学生主动思考,通过平等对话、合作交流来完成教学任务。

3.高效课堂学生一定要有“预习、课堂主动参与、课后巩固、单元总结”四个环节。为此,学生的作业量一定要降下来,把时间还给学生,并帮助学生合理规划,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4.高效课堂一定是以学生“学”为主,教师的任务是教会学生“学”,传授学习方法,培养学习能力,教师的任务是管好学生的“学”,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5.高效课堂教学一定是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的考试成绩的课堂教学,否则就不是高效课堂。

围绕上述“高效课堂”建设的标准,学校已经采取如下措施:

首先要将课时减下来,延续上一阶段的做法,严格按照省教育厅规定的开课方案开课。每天只上六节课,周六、周日和晚自习严禁上课(高三毕业班周六可上六节课),多上课的教师不仅不受表扬而且还要在全校通报批评。从而做到真正意义上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习和自主学习。其次开展“名师风格研讨和青年教师教法研讨”活动,主要是针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剖析,推广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促进年轻教师迅速成长。第三开展“学科主题教研活动周”活动,主要指集中全校力量花两个星期的时间对某一学科进行“解剖”,然后一科一科的进行,对所有学科进行细致入微的“会诊”,以推动学科高效课堂建设。具体做法是先通过问卷调查该学科的学情和教情,找出学科问题;然后集体研讨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并进行实践;接着再总结出该学科的课堂教学路径和最优方式并形成该学科规律的学科教学特色;最后通过学校抽查的形式,督促学科教师在平时课堂教学中的落实并跟踪检验其教学效果。由于“高效课堂”建设正在进行中,存在着较多的理论和实践的困惑,我们渴望能得到市教科所的资源和智力支撑,渴望市教科所各学科专家能不辞辛苦定期给我校的各学科建设把脉引领。

这一阶段我校通过不断地教学改革,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2011年高考成绩再创辉煌,高考本科升学率提高到82.5%,我校已进入高考高升学率时代,一本升学率大幅提升,又有一名学生董雅婧同学(也是城区唯一一名)考入北大,城区应届理科最高分也花落我校。

教学改革的经验与成效

一、      让学生站立起来

1.       让学生站立在课堂上。

教学,教学,“教”是为了“学”;学习,学习,学生只有“学”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课堂教学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才是真正的教学改革,也才是课堂教学的真正突破。

放眼全国著名的学校,其教学模式多姿多彩,名称也不一而足,但其教改之“神”无不指向同一个方向——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变“主教”为“主学”,无论是衡水中学的“五让”理论,还是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无不如此。多年的教学实践也一再告诉我们,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教不出来的,考上北大、清华的学生也不是教出来的。教学的中心必须转移到“学生的学”上来。

2. 让学生站立在高考升学上。

素质提升是对学生培养的终极目的,而高考升学是阶段性的重要目标。

前面的事实已经证实我校四年四大步的高升学率,都是伴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而不断前进的。

3.让学生站立在综合素质提升上。

作为学校,对学生的发展的关注,应从长远着眼。我们的首要任务是将学生送入高等学府,而我们的基本任务是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为学生实现更大的人生价值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社团活动中,学生将提高自己的协调合作能力,陶冶情操,锻炼意志,有利于学生在各方面全面提高自己,为终身发展打下基础。我们将以自主学习管理为核心,以自主素质提升为目的,全面提高学生成长的主动性与高效性;我们还将以实践为基础,深入研究,以申报省级课题为助力,形成“学生自主发展的科学管理模式”的理论体系,争取为教育事业做出更大、更多的贡献。

二、让教师成长起来

学生必定是孩子,将“学”放手给学生是不行的,自主学习不是放羊,必须将“学生的学”给管起来,这对于教师的要求是很高的,在不断探索中,三中的教师在不断成长。

2010年,刁卫华校长当选“阜阳市十大名校长”;6人被评为阜阳市首届名师,名师数全市省示范高中之首;12人被评为阜阳市第二届学科带头人,8人被评为阜阳市第二届骨干教师。青年教师尹蓓蓓老师获省级优质课大赛一等奖,全国二等奖;高家胜老师获省级优质课大赛一等奖。

三、让学校发展起来

谁改革,谁收获;谁先改革,谁先收获;三中改革,三中收获。

1.办人民满意的学校,获百姓口碑。

阜阳三中2008年、2009年、2010年连续三年,在全市行风评议中居全市事业单位前列(2008年第六名,2009年第五名,2010年第四名),教育系统之首。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

2..招生实现突破,缩短了与生源强势学校的差距。

2010年招生工作取得新突破。其中700分以上学生565人,共招生24个教学班,学生1456名。这是学子对三中的信任,也使得阜阳教育初步形成了一中、三中竞争的新格局,推动阜阳教育更加快速前进。

3. 新校区的创建。

2010年阜阳市委市政府决定创建阜阳三中新校区。《市政府专题会议纪要(201078】)》明确指出,要将新三中打造为全市龙头学校、全省一流学校、全国品牌学校。市委市政府为三中确立的目标是上级部门对于三中的肯定与信任。。

 

别人的经验只能是参考,不能照抄照搬,不能模式化,必须结合自己的实际,走出一条自己的路来

地区有地区的实际,学校有学校的实际,班级有班级的实际,教师有教师的实际,学生有学生的实际,抛弃这一切,去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必败无疑。外地的经验只能是一种精神,一种理念,拿到我们的现实中来,还必须与我们的实际结合起来,同时要加以创新,不拘形式,带着自己的特征,走出一条自己的道路来。

教学的对象和环境在不断变化,所以教学改革的步伐也会永不停止。回顾过去,我校在市教育局直接领导下,在社会各界关心帮助下、在各兄弟学校的鼎力支持下,在刁校长的带领下,在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下,教学改革和教学成绩取得了一些成绩。展望未来,我校仍然在路上,但我校坚信在刁校长带领下,定将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沿着教学改革思路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在中学教育界尽显“英雄本色” !

下一篇